孫順濤 杭州市婦女兒童醫(yī)療集團朝暉院區(qū)(杭州市兒童醫(yī)院)口腔科副主任、副主任醫(yī)師
最鮮活的病例在臨床,最實用的健康建議來自臨床醫(yī)生。浙醫(yī)在線特別開設《醫(yī)生有話說》專欄,邀請浙江省內各家醫(yī)院各個科室的臨床醫(yī)生親自撰文,解讀當下健康熱點,根據(jù)最近臨床接診的典型病例進行健康科普,對門診中發(fā)現(xiàn)的患者在治療或養(yǎng)生時出現(xiàn)的誤區(qū)進行提醒,以及醫(yī)生對某一疾病在治療方面的思考、看法、研究等。
那天,一歲多的小乖被父母抱到診室,孩子還不會說話,卻在牙科椅上哭得撕心裂肺,聽著就讓人心疼。
“醫(yī)生,這孩子晚上痛得根本睡不著,這該怎么辦呀?”小乖的父母焦急地問我。
我仔細檢查了小乖的口腔,情況讓我非常震驚——孩子的乳牙還沒長全,但已經(jīng)萌出的16顆乳牙,竟然全部壞死了,連牙本質都已爛掉。暫時沒有更好的辦法,我只能告訴家長:“目前只能通過根管治療,盡力保住孩子的牙根了!
仔細詢問后才知道,小乖一直有喝夜奶的習慣。家長看孩子喝完奶能安穩(wěn)入睡,就忽略了之后給他清潔口腔。
“可我們小時候也喝夜奶啊,從來不刷牙漱口,也沒這么嚴重?奶粉又不是糖果……”家長有些不解。
我向他們解釋,長期喝夜奶或含著奶瓶睡覺導致齲齒的病例,在門診中其實很常見。奶粉和母乳確實有營養(yǎng),能增強抵抗力,但奶液里含的糖分會殘留在口腔和牙縫中。如果不及時清潔,這些糖分就會被細菌分解成酸,不斷腐蝕牙齒,最終導致嚴重的齲壞。
也許有家長會問:“乳牙反正要換,真的有必要補嗎?”
我的答案是:非常有必要。今年春節(jié),我就接診了一個叫跑跑的一年級孩子。他來的時候,我已經(jīng)能明顯看出他的頜面發(fā)育出了問題,形成了“地包天”。檢查發(fā)現(xiàn),這正是由長期齲齒導致的。
跑跑的父母常年在杭州打工,孩子跟著老家爺爺奶奶生活。兩年前孩子就喊過牙疼,也查出過齲齒,但家人覺得“乳牙遲早要換”,就沒當回事。
“沒想到,后來孩子開始挑食,越吃越少,可把老人急壞了!”家長后悔地說。
我想提醒各位家長,一顆乳牙要在孩子嘴里服務6到10年。一旦齲壞,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咀嚼功能、頜面正常發(fā)育,甚至全身生長發(fā)育。大人牙疼都吃不下飯,孩子更是如此。很多孩子挑食、偏食,可能根源就在牙齒上——他們咬不動硬的食物,只能選軟的,長期如此,營養(yǎng)不均衡,自然會影響到長高和健康。
更嚴重的是,如果乳牙的齲壞進展到牙根尖,炎癥可能會波及下方的恒牙牙胚,導致未來恒牙表面長斑(釉質發(fā)育不全),甚至影響其正常萌出。健康的乳牙是恒牙的“向導”,乳牙過早損壞或缺失,恒牙就可能長得歪歪扭扭、排列不齊。
除了眾所周知的糖果、甜品,還有一些食物也容易導致齲齒,需要家長們留意———
高糖且黏性的食物:比如軟糖、果脯,不僅糖分高,還容易粘在牙齒上,清潔不到位風險很大。
容易塞牙的食物:像薯片、餅干、面包,這些看起來“不甜”的食物,其淀粉殘渣容易滯留牙縫。
過硬的食物:經(jīng)常咀嚼冰塊、硬糖會損傷牙釉質,讓牙齒變脆弱。
腌制類食物:酸味食物會破壞牙釉質。
酸性飲料:橙汁、檸檬汁等pH值較低的飲料,同樣會侵蝕牙齒表面。
作為醫(yī)生,我想給各位家長幾點日常護牙的建議:
對于1-3歲的幼兒,如果還有喝夜奶的習慣,喂奶后務必用清水給孩子漱口,這是預防“奶瓶齲”的關鍵。
3歲以后,孩子乳牙長齊并開始自主進食,家長應在孩子飯后幫忙使用牙線,清除牙縫里的食物殘渣。
孩子上小學后,可能還無法熟練使用牙線,但要督促他們養(yǎng)成飯后漱口的好習慣。
孩子的口腔健康,真的需要我們從第一顆牙開始就用心守護。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擁有一口健康的牙齒,快樂地吃飯、燦爛地微笑。
聲明:
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江南網(wǎng)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(jīng)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,江南網(wǎng)號系信息發(fā)布平臺,江南網(wǎng)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。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(lián)系管理員(yin040310@sina.com)刪除!
閱讀推薦
新聞爆料